第(2/3)页 “明公这就答应了?” 难道不需要去问一问那些世家大族,不需要去问一问那些门阀? 曹操当然点头了。 “最起码这种风气,可以把闲散于山野之间的读书人全都集中起来。” “若是天下秀才举向许都,至少有一番欣欣向荣之相,我何愁没有人材呢。” 有些事情,你跟一些后继之君讲,可能会小心翼翼的。 但是同曹操这一般以武力开国的主公没有那么多顾忌。 旧的规矩已经打翻,他自己就是新的规矩。 他说什么是什么。 郭明本来以为这个主意会遭到颍川一群人的反对。 但是没想到他提出来之后,以荀彧为首的颍川众人居然是第一个赞成的。 “奉德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啊,只怕你如此激进,反而让人说是我颍川夺天下之才了。” 荀彧很少如此开怀大笑。 周围一群颍川谋士也是颇为欣慰。 郭明本来以为他们会责怪自己坏了他们好事。 结果忘了,颍川一群本来就是饱学之士。 他们更是在这当中被人才选拔制度所苦,却自己想不出什么好的选拔制度来。 郭明的办法最简单也最直白,就是让大家汇聚一堂笔试一番。 谁有本事谁就使出来,然后把自己的文章公布于天下,让天下人都看看自己的才华。 这样也可以杜绝暗中左手的情况。 他们这群才子最恨的就是朋党世家,是自己人的一律提拔,否则就一律打击。 看人不看才华,只看这个人的圈子是什么圈子。 “袁绍这边就是这样,我们才会因为太憋屈,跑到明公这里来。” 荀彧笑道。 荀彧郭嘉这两个人都是远离袁绍,飘然而来。 满宠干脆是不理袁绍,在家闭门读书。 不是曹操破格请他们,他们也到不了如今的位置。 一纸诏书,天子行文,什么方便面,科举一类的事情全都推广开来了。 曹操一纸文书的事。 四州都开始推举人才,而且是争先恐后。 郭明这边让人分出文试和武试来,表示有才能的,可以文武都参加。 曹操更是欣然应允。 第(2/3)页